- 发布日期:2024-08-14 23:08 点击次数:105
“文伯,提醒你们家注意哦,耕地撂荒超过2年炒股票配资,就领不了耕地补贴。”近日,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,活跃着一群“红马甲”,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撂荒耕地复耕。

这是该镇“布谷鸟”课堂深入田间地头的一个缩影。2021年以来,大布镇巧借布谷鸟“报春鸟”“催耕鸟”的美好寓意,推出了该镇党建特色品牌——“布谷鸟”课堂。三年来,在“布谷鸟”课堂牵引带动下,大布镇打出学习教育、志愿服务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纵横扩展的“组合拳”,开展流动课堂180余次,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余件,带动18名大学生和乡贤返乡创业,带动吸引投资近1.3亿元。日前,《“布谷鸟”播党声解民意,奏响乡村振兴“最强音”》入选中国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、获广东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。
让课堂“动”起来
大布镇户籍人口约1.4万、常住人口约7000。在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情况下,如何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宣传,让党的声音和国家政策有效触抵千家万户?
大布镇党委书记赵少辉介绍,结合镇情民情,“布谷鸟课堂”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,开设了晨学课堂、老兵宣讲课堂、流动党员课堂等“八大课堂”,针对性开设“政策理论”“红色文化”“致富增收”“技能培训”等课程,实现了“布谷鸟”课堂向社区、校园、农院、田间、农场等地全方位延伸。
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千家万户,大布镇组建由镇村党员干部、返乡青年、退役军人、老党员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组成的“布谷鸟”宣讲团,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定期到乡镇党校集中开课领学。
“哪里有需要,课堂就搬到哪里。”大布镇“布谷鸟”课堂还转变过去在固定场所听报告的授课方式,主动让课堂“动”起来。比如,结合该镇红色文化资源,“老兵宣讲课堂”邀请抗战老兵、退役老兵等为青年讲师讲授老区历史,还走进校园与百名学生面对面讲党史,在青少年心中播下“红色种子”;针对辖区外出人口多,“流动党员课堂”在流动党员微信群推送《“布谷鸟”红色历史故事天天听》栏目……3年多来,“布谷鸟”课堂累计开展晨学课堂150余次,流动课堂180余次,线上课堂200余次,宣讲活动200余次,受众1万余人次。
三年为群众办好事200余件
在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,大布镇依托“布谷鸟”志愿服务总队及下辖11个分队,推出助老爱老、传授农技、调解纠纷等服务,为群众办实事,以服务解民意、暖民心。
大布镇有养牛的传统,但不少农户反映,不懂技术遇到问题又不知找谁请教。为此该镇“布谷鸟”流动课堂多次邀请当地养殖大户,以“上门学习+实景观摩”的学习形式,为当地20多名农户传授指导养牛技巧……近3年来,大布镇根据农民需求,邀请本地种植能手及省、市种植专家等开展助农培训班5次。
为将“布谷鸟”课堂办成党员群众爱听乐学的模样,大布镇还成立“布谷鸟”志愿服务总队,下设“助农授技”“信访速递”等11支分队。自成立以来,志愿服务队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余件。
探索“121+N”产业振兴模式
在打造“布谷鸟”课堂中,大布镇还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,以党建引领促增收,示范带动振兴产业,探索“121+N”产业振兴模式、“1+7”产业“集结号”等创新举措。
赵少辉介绍,大布镇盛产“乳源三宝”——腐竹、笋干、番薯干。但此前由于主要为个体户经营,其产业规模不大、质量参差不齐、没有品牌效果等,无法进入商超和电商平台销售。针对这一情况,该镇依托“布谷鸟”课堂人才资源和集思广益,逐步探索出“121+N”产业振兴模式,即坚持党委统一领导,探索创新村、企合作模式,抱团合一,打造一个种植基地、建立一个标准化生产线、带动一批脱贫户稳定增收、引导一批农户积极参与、对接一个以上线上平台等方式推动村级产业振兴,激活“一池春水”,打造“致富通道”。
为壮大村集体经济,该镇创新发展“1+7”产业“集结号”,即结合实践课堂、特色课堂,利用“布谷鸟”志愿服务队,充分发挥人才优势,通过将开垦撂荒地建立的500亩产业基地划片分包,搭建产业提升“比武擂台”,角逐打造“产业振兴示范村”,7个行政村以比促耕,以争创优,走出一条村级“龙头”示范带动、村民共同参与的致富新路子。
据介绍,三年来,大布镇有不少人返乡创业,带动吸引投资近1.3亿元,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600余人,带动周边农户参与“乳源三宝”种植产业近200户。2022年,大布镇荣获省级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笋干专业镇称号,大布镇白坑村荣获柑橘专业村称号。今年,大布镇强镇富村公司营业额超500万元,列乳源全县第一。
南方日报记者占文平潘俊宇
通讯员赖南坡罗颖炒股票配资